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有机延伸至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学期期间,各学院组织研究生深入田野、扎根基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书写艺术教育的生动篇章。
音乐学院研究生深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乐器制作非遗工坊及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学习秦腔的表演技艺、乐器制作工艺与哈萨克族传统音乐演奏技巧,在实践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现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使命与担当。
舞蹈学院举行“回声中回升——源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期汇报展演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报告会。汇报展演上,《秋瑾》《热瓦普情歌》《天鹅》等29个作品及课程组合展现了各民族舞蹈文化,将创新教学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考核报告会上,研究生们分别围绕自身学术成果、专业实践、科研实践、论文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学术汇报。






美术学院油画、国画方向研究生在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开展写生考察实践活动;石窟艺术研究方向师生在吐鲁番市学习考察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吐峪沟石窟群,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非遗方向研究生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实习实践,协助整理和研究非遗资料,积极参与非遗文物的测量、编号、入库等工作,通过与非遗文物的近距离“交流”,加深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认知。
设计学院研究生的设计作品精彩亮相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链”展馆,40套原创服装设计作品将新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时尚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展馆,设计作品紧扣“文化润疆”主题,充分挖掘新疆非遗与地域文化精髓,展现了同学们对设计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工智能的潜心探索。
书法学院研究生在吐鲁番、库尔勒、轮台、库车等地开展考察实践,先后在巴州博物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龟兹博物馆等地进行研学交流,观摩楼兰简纸文书、印章、碑刻以及元代出土的《西厢记》残纸等重要书法文物真迹(部分为复制品),深入当地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交流活动,联合驻村工作队等单位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方向研究生开展“声动新疆70年”朗诵会创作排练,完成了《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梦回大唐边塞曲》等朗诵编排;影视创作方向研究生在新疆日报社进行“这Young”人物系列片拍摄;动画方向研究生挖掘阐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关内容,围绕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进行动画短片及漫画创作。
戏剧影视学院研究生根据专业特点聚焦校内实习实践,开展了《影视产业研究》《影视娱乐法》经典案例解析,举行了《木卡姆乐魂——万桐书》阶段性汇报演出,有效贯通了理论教学、艺术创作与地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业研究生在新疆非遗馆开展实习实践,对库车、莎车、昌吉等地的铜器、瓷器、土陶、乐器等特色非遗文物进行细致梳理,认真测量尺寸、记录纹饰细节,探寻其背后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厘清其流转脉络,确保每件文物信息精准登记入库。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学校丝绸之路艺术史馆进行参观学习,开展解说词编撰工作,在文字锤炼与逻辑架构中锻炼写作水平和场馆解说能力。
从非遗工坊的技艺研习到博物馆的考察实践,从舞台排演的细节打磨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迸发,研究生们将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融入鲜活实践,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驱动其在艺术之路上深耕不辍,让实践成果既有理论的厚度,更有生活的温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绘就更动人的艺术图景。